2017年度北京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 利用状况更新评价情况
按照《关于开展2017年度城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更新评价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函〔2017〕815号)要求,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组织开展了北京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更新评价工作。本次更新评价工作在2016年度更新评价的基础上开展,更新时点为2016年12月31日,旨在全面掌握全市整体及16个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变化趋势,为科学用地管地提供依据。现将北京市评价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土地利用:2016年,全市农用地11455.51平方公里,占69.82%;建设用地3597.52平方公里,占21.93%;其他土地1353.12平方公里,占8.25%。土地供应量19.13平方公里,其中新增建设用地供应10.07平方公里,存量建设用地供应9.06平方公里。
人口情况:2016年,全市常住人口2172.9万人,增加2.4万人,其中常住城镇人口1879.6万人,占86.50%,常住农村人口293.3万人,占13.5%;户籍人口1362.9万人,增加17.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32.0万人,占83.06%,农业人口230.9万人,占16.94%。
经济情况:201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当年价)24899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可比价)21659亿元,增长6.8%;固定资产投资8462亿元,增长5.7%。
二、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总体状况
2016年,首都发展用地需求依然强劲,土地经济承载强度稳步提升,土地人口承载强度首次下降,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已突破规划目标,经济与社会发展增长耗地大幅反弹,全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评价指数45.57分,同比下降2.56分,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略有下降。
(一)首都发展用地需求依然强劲
全市新增建设用地34.98平方公里,为近3年最高,是2014年、2015年的1.24倍、2.08倍。从结构上看,新增建设用地主要源于交通水利用地的大幅增长,新增交通水利用地4.81平方公里,为近3年最高,是2014年、2015年的1.12倍、4.51倍。大兴区、通州区、房山区新增建设用地最多,分别新增7.10公顷、4.89公顷、2.79公顷。
(二)土地经济承载强度稳步提升
全市经济增长率6.8%,建设用地增长率0.76%,经济增速大幅高于建设用地增速;建设用地地均生产总值69212万元/平方公里,同比增加4753万元,增长7.38%;建设用地地均固定资产投资23521万元/平方公里,同比增加1141万元,增长5.1%。建设用地创造的经济效益不断上升,经济承载能力逐年增加。
(三)土地人口承载强度首次下降
全市常住人口增长率0.11%,城乡建设用地增长率0.78%,人口增速慢于建设用地增速;城乡建设用地人口密度7381人/平方公里,同比减少49人/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减少35.3万人,人口密度减少1517人/平方公里,首次实现了人口总量和密度双下降。全市建设用地人口过度承载现象逐步改善,土地人口承载强度首次下降,中心城区人口调控效果显现。
(四)土地集约利用区域分异明显
核心区、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涵养区的地均生产总值分别为601552、130780、28697、12600万元/平方公里,城乡建设用地人口密度分别为23190、12592、4800、3830人/平方公里。建设用地经济、人口承载能力,表现出从中心向外围不断递减的趋势。
(五)土地管理绩效水平不断提高
2013-2016年,全市存量土地供应比率基本稳定,维持在50%左右;城市批准批次土地供应比率有所增加,截止2016年,前三年批准批次土地供应比率77.54%,同比上升16.62个百分点;土地管理绩效进一步提高,闲置土地处置效果明显。
三、土地利用中的问题
(一)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已突破规划目标
全市城乡建设用地规模2945平方公里,已突破2020年规划目标85平方公里。除东城、西城外,其余14个区均突破目标,朝阳区、大兴区及通州区突破规模最多,分别突破71平方公里、54平方公里、26平方公里。
(二)经济与社会发展增长耗地大幅反弹
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消耗新增建设用地量2.57平方米/万元,同比增加1.29平方米/万元,增幅101%;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消耗新增建设用地量0.41平方米/万元,同比增加0.20平方米/万元,增长95%;单位人口增长消耗新增城乡建设用地量1246平方米/人,同比增加1154平方米/人,增长93%。经济社会发展增长耗地大幅反弹,是本年度全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评价指数下降的主要原因。
(三)经济承载与一线城市相比总体偏低
北京建设用地地均地区生产总值69212万元/平方公里,上海、广州、深圳地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88600、156999、 176922万元/平方公里,与一线城市相比,广州、深圳地均地区生产总值是北京的两倍以上,北京市建设用地经济承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人口承载与调控目标相比已达极限
全市常住人口2172.9万人,与总体规划制定的人口目标2300万人相比,基本已达极限。中心城区人口过度承载,常住人口1247.5万人,与调控目标1085万人相比,已超过调控规模162.5万人,疏解和调控的任务重大。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逐步减少新增建设用地规模
发挥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整体管控作用,合理安排建设用地规模、布局、结构和开发时序,努力实现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负增长。按照严控建设用地总量和保障首都功能的要求,确保新增建设用地稳中有降、逐年递减。完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管理,将各区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分解量与现状低效建设用地盘活和减量化等工作相关联。加大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的调控力度,优先保障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民生项目用地,有效控制新增工业用地。
(二)积极盘活存量,大力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
促进存量工业用地调整升级,研究制定存量工业用地结构转型专项规划,明确存量工业用地转型的区域、规模、结构和功能布局,建立区政府主导、以原土地权利人为主体的转型开发机制,允许采取升级改造、结构调整、用途调整等多种形式进行二次开发。支持开发主体按照统筹规划、公益优先的要求,采用存量补地价方式,并按照规划实施存量工业用地的整体转型。制定城镇低效土地再开发利用激励政策,探索存量商业、服务业等功能性项目升级改造路径,提升中心城区服务功能。以房山区土地二级市场改革为契机,搞活全市土地二级市场,推进存量土地盘活挖潜。
(三)提升土地资源配置效率
提高土地市场周转效率,实行新增工业用地出让弹性年期制,出让年限届满后,对项目综合效益和合同履约等情况进行评估,采取有偿协议方式,续期或收回土地使用权。将项目建设、运行质量与综合效益等相关要素纳入土地出让合同管理,通过土地核验、定期评估、诚信管理等,实施产业用地使用期限内全生命周期管理。
(四)严控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空间分布
疏解非首都功能,加快在通州建设城市副中心、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建设、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契机,实行分区域差异化的人口调控,合力推动中心城区人口向新城、小城镇和周边地区疏解,从源头上“以业控人”。
(五)完善节约集约用地考核制度
▏
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考核评价体系中,加大单位增长消耗新增建设用地、单位GDP建设用地下降等资源消耗指标权重,将节约集约用地的约束性指标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列入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对节约集约用地政策执行不力和工作不到位、违反节约集约用地政策的,进行通报批评、限期整改、责任追究。
附件:
1.区域用地状况定量评价指标结果
2.北京市下辖16个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排序
上一篇:华源龙泰2017年会庆典圆满举办